第127章 改换门楣,各方反应(求订阅)(1 / 2)

青仙问道 中原五百 7758 字 3小时前

第127章 改换门楣,各方反应(求订阅)

办了流水席,接待宾客,只是徐青作为解元的开始。哪怕他不耐烦做这些俗务,近日以来,也不得不忙于各类应酬的文会场合,且要多做诗文唱和。

唯一比较庆幸的事,他不用去参加这次乡试之后的簪花宴。

因为主考官沈墨,竟然放弃了这个广罗门生的机会,在放榜之后,便即回京复命。

要知道,每次乡试,都是朝堂的准大佬级数存在,罗织党羽的机会。

故而任何乡试主考官,皆极为重视乡试放榜之后的簪花宴,与新科举人多做亲近。

一地的举人,哪怕最后考不中进士,也能在地方掺合官场的事。

如果肯花钱且找到门路,许多偏远地区的知县或者县丞,对于举人而言,都是可以直接操作一番的。

而且举人的天花板,其实不算很低,如果有机遇,做到巡抚也是有的。当然,这种情况极为稀少罕见。

实际情况则是,如今的大虞朝,真正想要在官场顺利升迁,坐到一方大员的位置,起码得二甲进士。

像吴大人这种三甲进士,能在官场生涯的前中期便当上巡按御史丶直隶知府,可谓数十年难得一见。

正因为这样,现在吴大人在官场反而很出名,人人都知道他很有背景,且狗屎—————运极好。

本来先前南直隶巡按御史是一个大火炕,吴大人硬是把上面大佬想要办的事办成了。

开税关,打击盐帮,剿匪——····

随便一件事都办得漂漂亮亮。

国朝做实务的官员,一向很稀缺,恰逢朝廷变法,首辅急需要能臣干吏作为党羽。因此吴大人不但入了同乡吏部左侍郎张岩的眼,还屡次被首辅在偃月堂提到过,属于能被首辅挂在心上的人。

当然,抛开旁人的酸意,客观而言,不能说吴大人干的活,全靠有个好学生能识人用人,本就是当官的人,最应该有的本事。

所以首辅评价吴大人是个能臣干吏,那也确实没错。

至于吏部左侍郎张岩,跟吴大人其实过去也有一段交情,当年大家一起赴京赶考,张岩被人设局,喝花酒没钱结帐,最后还是吴大人出钱平了事。

结果那一科张岩中了进士,吴大人落了榜。

从此张岩做了京官,吴大人则回去备考。

因为京官一向不宽裕,张岩一直没还钱。后来吴大人考中三甲进士,张岩也慢慢混到吏部侍郎的位置。

故而吴大人能以一个三甲进士的身份,迅速补上官,自也有这一层关系在。

当然,钱也花了不少。

不过,现在大虞朝风气就这样。

像南直隶这种繁华之地的官位。

给了钱,顶多给你指条路,可不保证事情能不能办成。

因此,即使吴大人就任的清水县是府治所在,要想以一个三甲进士的身份获得,也是一件难得的事。

而且有了直隶府府治知县的履历,往后升迁确实会有些便利。

这也大概是张侍郎,对于多年欠钱不还的一点补偿。

只是令张侍郎都没想到的事,自己的老朋友,还有这运气。

如今吴大人和张侍郎书信往来,比往年密切许多,已经恢复到过去的「兄弟」关系,只不过,如今张侍郎是「兄」,哪怕他真实年纪比吴大人小。

即使这样,吴大人也高兴得不行。

吴大人到了金阳府就任之后,经常和徐青通信,将自己和张侍郎的关系以及一些事,用闲聊的方式,含蓄地透露给了徐青。

其实也是张侍郎,对徐青的前途颇为看好,暗示了老吴,想提前在徐青这里打个基础。

只要徐青以后到了京城,如果想拜码头,凭藉吴大人的关系,绝对可以进吏部左侍郎的大门。

毕竟吏部尚书,江湖人称「大冢宰」,权势极大,强势一点的,甚至能和首辅叫板。而左侍郎便被称为「少冢宰」,其官场地位可想而知。

许多二甲进士,恨不得天天去张侍郎家洒扫庭除呢。

徐青心里还是愿意走张侍郎这边的关系。

怎麽说呢,虽然老岳父丶周提学以及何知府这些人,都很有人脉背景,但总体来说,徐青和吴恩师才是真正称得上交心的自己人。

还有一点很重要。

前面那些老前辈,都很有自己的主见。

唯独老吴,他真听徐青的啊。

主打一个言听计从。

这世道,能有吴老恩师这样的「明公」,岂能不珍惜?

在他看来,吴大人只有一个缺点,给他「雏凤」的外号,以及「公明」的字不是很吉利。

但现在———

他知道像他这样玉树临风的年轻人,中了解元,都叫「解元郎」,不像老帮菜,中了只能叫「解元公」

问题是,「江左徐郎」什麽鬼?

徐青不知不觉,又喜提一个「横死」或者「短命」的外号。

他现在就担心,以后要是考进士,万一运气不好,中个「探花」,似乎也不是很好听。

小徐探花?探花徐先生?

一听就特别不正经。

「算了,要是以后能顺利中一甲进士,吃点苦也无所谓。」

南直隶的解元,中进士是没什麽问题的,但能不能进一甲,那也是看运气。

因为能通过会试的责士,文章水平都不算差,而殿试主要就是运气了。

一般都是朝堂的大佬阅卷,然后商议,再挑出十份文章,交给天子来定最后的名次。

如果天子懒得管,往往就是首辅直接提供意见,照章办理。

所以殿试的排名,多多少少,还是要拼背景关系的。

另外,如果徐青不参加明年的恩科会试,他再要参加会试,就得大后年去了而徐青仍旧决定,明年的会试不参加。

参加会试,无非是做进士,还得呆在京城,那里比南直隶凶险许多,也不利于他发展势力。

留在地方,他还可以尝试讲学,进行教化,多做一些有利于得到「圣德」的事。

万一他最后真的短命,至少也算是为这方世界的人,做了一些贡献,能让人记住许久。

人,若是不能长生,能使人长久地记住自己,也是另一种意义的长生。

被所有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徐青忙于应酬,且不断地思考身上的事情。

另一边,周氏和李公也十分忙碌。

目前有三件大事要做。

第一件事是改换门媚,第二件事是立解元牌坊,第三件事是找媒人向巡按老爷提亲。

自古以来双方成亲,都讲究门当户对。

竹门对竹门,朱门对朱门。

冯西风能以一个普通秀才的身份,娶到周家的嫡女,说实话,乃是当代颇为传奇的故事。

说是当世梁山伯也不为过。

只是相关的事,徐青没有问,也没有打听。

即使当年的事,有再多艰难,再多委屈,当冯西风考中二甲进士,成为巡按御史之后,也不会再被周家反覆提及了。

想要为亡妻扬眉吐气,大约也是冯西风急于事功的原因。

人生的未来,难免有意外,只能把握当下,只争朝夕。

对待女儿的婚事也是如此。

过来报喜的差役,来自巡按御史衙门,同样也带来了冯巡按的暗示,让他们这边快点准备提亲的事宜。

要迎接新娘,就得快点改换门媚。

这时候,再称「李宅」已经不合适。

门媚,又称「门眉」,乃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

门的高低主要是从门档和台阶的数量来做文章。

两个门档对应七品至五品的官员,然后以此类推品级越高,门档也就越多。

此外,便是台阶,六七品的官员,门前台阶最高不能超过两级,以此类推,

品级越高,台阶的级数越多。

徐青现在是举人,哪怕是解元,因为没做官,所以改换门之后,也只能在门媚上的标识做文章。

总而言之,既要低调,又要看得出来很精致丶上档次。

十分考验工匠师傅的手艺。

除此之外,便是解元牌坊。

这是重中之重。

在南直隶省,因为贵为天下第一解元,所以解元牌坊,往往比一些进士牌坊都修得高端大气。

周氏哪怕身怀六甲,也亲力亲为,盯着这些事,还找人专门问了相关的讲究,生怕哪里出了问题,给人笑话。

另外,她已经和李公商量好,忙完这些事,便彻底从徐府搬出去。

不然的话,往后新主母进来,会感到别扭。

她也是女人,心里很清楚。自己又不是徐青正儿八经的嫡亲长辈,纵然青哥儿不这麽看,新媳妇却未必会这样想。

有人跟她说,这不是她们李家的门媚,没必要如此细致地盯着。

你做好了,未必得到将来新妇的感谢,若是差了,肯定会被挑刺的。

周氏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呢。

所以她一定要将这个事做得极为妥帖。

不能让人家新妇,挑徐家的理。

认为李家夫妇,没对徐青用心。

其实也是因为她心里有点愧疚,当时青哥儿大病刚醒来,她居然想让外人来顶老李的差事。

幸好老李硬气了一回,没在青哥儿心里落下芥蒂。

饶是如此,周氏眼见得徐青成就越大,给家里带来的好处越多,心里便越是有点不好受。

哪怕徐青待她比他大病前好了许多,拿她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