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脑壳昏(1 / 2)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2513 字 1个月前

第44章 脑壳昏

张长江抽着烟,嘿嘿笑道,「我也是今天上午想起来这件事,就到仓库去转,看看有什麽东西可以回礼,然后就看到那堆物资,反正都是那些知青不要的,他们人都走了,送出去也不打紧。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崭新的货,发旧留新,领回来还不到一年,这麽多东西拿出去,再搭几套新衣服丶几块布,任谁都说不出个怪话来。」

张广文突然就摇起了头,「你们说那些知青是怎麽想的,要是发钱发票,让他们自己去供销社买,为了省钱不去买,倒也说得过去。公社都已经提前把经费变成了物资,他们拿着票过来就能领走,这麽好的东西,却说不要就不要,几浪费哦。」

肖烈文冷哼一声,「还能怎麽想,还不是日子过好了,就开始铺张浪费。我们眼里的好东西,在某些人眼里一文不值,送给他他还嫌弃。不要正好,留着给队里做大用,这一回就省了不少钱。」

抽了口烟,他又说道,「老曹想调我去县里当干部,我死活不肯去,就是看不惯县里的那些人。」

叶树宝打了个哈哈,「对对对,就应该高风亮节,不能跟他们同流合污。」

然后便转移话题,「说正事啊,大队上就出一套知青物资,再加几身衣服和两双鞋,那各个小队上怎麽安排?」

张长江抽着烟想了想,说道,「小队上也不容易,既然大队出了大头,小队就意思一下,礼行到了就好。」

张广文笑道,「意思一下是个什麽意思,总不能就抓两把米给他吧。」

张长江横了他一眼,「你打发叫花子哦。」

张广文赶紧说道,「我的意思就是不能太少,工业品出不起,农产品还是要尽量丰盛一点。」

肖烈文摆摆手,「还是要量力而行。」

张广文咂咂嘴,对着他说道,「你看看,人家6队的老杨救了他的命,照说得了他的传艺,那也是应当的,一毛不拔也没人会说闲话。

但是老杨大气啊,又是送棉被又是送衣服,他都这样子,伱让我们不参考参考?」

肖烈文左右看了看,然后盘算一下,说道,「依我看,就按照10块钱的标准来,凑3块钱的肉丶5块钱的米,再搞2块钱的棉花,棉花可以做棉袄丶棉絮,不管城里乡下都用得上。」

顿了一下,又说道,「我也就是这麽一说,不一定就搞这几样东西,其他的像菜籽油丶酱丶酱油丶醋也都行,反正都是生产队里自己产的东西,花不了多少本,说出去也不怕人讲闲话。」

说着看向张广文,「你跟杨传福不好比,他们是私人出东西,然后队里再给他们补工分,再说他们送了衣服,队里也给衣服,这麽多衣服那娃儿能穿到什麽时候去?差不多就行了。」

上次杨队长过来,只说了自己和刘会计丶黄保管员给东西,没说具体情况,他们还以为那些东西都是给陈凡的回礼,不知不觉就参考那个作为标准。

由于杨队长他们用的基本上都是自家织的土布和拆的旧布,再算上棉花,看上去东西多,其实价值也不高,差不多10来块钱的样子。

否则的话,单单做两身单衣的布去外面买就要十几块,他们再大方也不会随便送这些东西。

大队里给了那麽多物资,小队上给个10块的标准,差不多也够了。

张广文先点了点头,「按10块钱的标准我没意见。」

然后又看了看三人,「问题是价格是按收购价还是卖价,这中间差距也不小。」

张长江三人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就拿棉花举例,籽棉的收购价是5毛钱一斤,市场售价是6毛3,轧过的皮棉收购价就去到7毛,供销社卖9毛钱一斤,还要棉花票,这些棉花送到地委和省城,价格就到了1块到1块2,这里面价格就差了一半。

价格差一半,数量就要差一半,按市场价给2斤棉花就够,但按收购价就要给3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