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是上午举行的,王朗也是上午走的。
快马出洛阳向东驶出之后,天黑之后就回返到了洛阳,皇帝也在第二日清晨看到了结果。
「王司徒怎麽说?他推荐什麽人选?」曹睿好奇的看着刚从外面走进来的刘放。
「禀陛下,」刘放拱手说道:「王司徒向朝廷自荐。」
曹睿叹了口气:「朕今日见到王司徒,才知道什麽是当仁不让啊!」
「刘卿,你以为此事应当选谁?用王司徒丶还是近日朝堂上推荐之人?」
刘放想了片刻后说道:「禀陛下,臣认为修律一事其实不难,无非是繁琐而已。」
「修律一事作为太和元年丶朝廷第一件着重要做一事,显然是一项极为不错的政绩。而修律又不是像作战一般,成与不成泾渭分明的事情。」
「无非就是修的好一些丶修的没那麽好,这两种结果罢了。」
曹睿皱眉说道:「刘卿的意思是说,就看朕想把这个功劳给谁了?」
「正是。」刘放恭敬答道。
「朕知道你的意思了。」曹睿轻轻颔首:「刘卿且去吧,替朕把西阁东阁都叫来吧。」
「遵旨,臣告退。」刘放缓缓退了出去。
不一会儿,曹真丶董昭丶司马懿丶卫臻就纷纷进了书房之内。
「都坐,都坐。」曹睿眉头微皱的指了指两旁的椅子。
几人也不犹豫,随即纷纷坐下,目光看向皇帝。
「两件事情。」曹睿用指尖轻轻敲着桌子。
「第一件事,孙权上表求和一事。」
曹睿看向大将军曹真:「大将军,孙权上表是从寿春发到宫内的,大将军来将此事来龙去脉,与其馀诸卿说一下吧。」
曹真点头:「诸位,大魏中军是二月初从皖口回返的,而贾逵在皖口与孙权陆陆续续的对峙,持续到了三月份。」
「就在上月下旬,孙权遣使送来表文,称欲要与大魏求和,并且问问是否可以遣使到洛阳来。」
曹睿问道:「朕其实这点有些不明白,孙权若是想要与大魏求和,为何不直接派使臣来?而是先上表探路?」
沉默了片刻之后,司马懿答道:「陛下,臣以为孙权这是纠结于礼法问题。」
「孙权在黄初三年反叛大魏之后,在江东设置年号丶而且宫殿仪仗都皆违制,显然有篡逆之意。」
「此番孙权在皖城败后,虽然未有更多消息传来,但臣认为孙权还是要花不少心思来安定内部的。若是孙权与大魏之间的名份未能处理好,恐怕内部有倾覆之危。」
曹睿回道:「怎麽个倾覆之危?」
司马懿解释道:「陛下,孙权割据一方以为凭藉的,无非是占据大江的地利罢了。如今贾逵在皖口,修建船只进入江中也只是早些晚些的事情。」
「东吴立国之基础不稳,加上此番又丧了这麽多军队,若再不抽手回来稳定内部,恐怕有祸起萧墙之内的风险。孙氏之敌可不少啊!」
曹睿点头说道:「司空说的对!孙权口中所谓的求和,其实只有『请降』和『停战』两个选择罢了。」
「若是请降,则需要奉大魏的『太和』年号,那麽孙权自己的『黄龙』年号则就不能用了。若是如此,则东吴上下必然人心沮丧。」
「若是停战,那麽还是存在大魏应与不应的问题。停战实际上也需要个名目的。」
「臣以为此事不用纠结。」董昭插话道:「如今大魏急需休养生息丶也不欲短期内再度与东吴用兵。」
「请降也好丶求和也罢,说的都是停战而已。对我大魏目前的国势实在是没有半分影响。甚至从民意上,也影响不了多少。」
「让孙权使者来洛阳就是了!具体之事可以再议嘛!」
曹睿看向董昭:「董公是觉得无所谓了?先让孙权派人来?」
董昭点头。
曹睿又说道:「朕怎麽感觉孙权是在拖时间呢?请降或者求和一事,本应二月就开始了,他硬是三月才遣使到大魏。」
「若是一来一回,再与使者纠缠些时日,恐怕就要入秋了!」
「诸卿。」曹睿看向四人:「你们谁能保证孙权在与我们议和的时候,不会遣人偷袭皖口或者襄阳呢?」
「当年关羽的例子,诸卿都没忘吧?」
曹真与司马懿对视一眼。
这种东西谁能忘记呢?大魏吴王做的好差事,为大魏在襄樊解围了!
曹睿解释道:「孙权既然都割据一方了,以朕之见,他对不对大魏称臣又能如何呢?早晚还不是要平定他?」
曹真问道:「那陛下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