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 章(2 / 2)

怎么听着那么别扭?

不过没关系,是夸他的就行。

他考试的时候自我感觉答的很好,这么多年的书不是白读的,他爹他哥那么多年的努力,还有太学里直讲先生们的精心教导,他也觉得他能考中。

可是考中是一回事儿,第一名又是一回事儿。

老苏!儿子出息了!

第一名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苏景殊矜持了一会儿,很快加入庞昱和赵颢手舞足蹈的队伍成为房间里第三只来自峨眉山的野猴子。

第一名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几家欢喜几家愁,解额一共只有那么多,考上的人多,考不上的更多。

门口几家酒楼热闹非凡,各家小厮来来回回报喜,有些比较自信的提前准备了烟花爆竹,榜单贴出来后立刻噼里啪啦开始庆祝,一时间贡院门口宛如过年。

庞衙内拍拍脑袋,“真是的,我怎么把爆竹给忘了?”

他们小郎如此优秀肯定榜上有名,他该早早把烟花爆竹准备好的,要放的比其他人还要响亮才行,解元都没亮相,其他人怎么好意思放炮?

都闪开!放着让他来!

现在想起来也不迟,庞昱立刻让人去买鞭炮,有多少买多少,他待会儿要从贡院一直放到小郎家里,让沿途所有百姓都知道他们小郎考了头名。

天呐,秋闱第一名,这是他庞昱有资格交的朋友吗?

苏景殊赶紧把人拦下来,钱多可以捐出去,没必要砸在这种没用的地方。

街道司清理大街也挺麻烦的,为了给街道司减少工作量,这鞭炮他们还是别放了,多喝几杯茶庆祝庆祝就行,劳民伤财不太好。

庞昱不愿意,“不用担心,大不了放完让我家下人把大街扫干净。”

苏景殊更不敢让他买鞭炮了,“别啊,我可不想被你家下人扎小人。”

拉仇恨也不带这么拉的,他和庞家的吓人没仇,衙内为何害他?

“那就不放那么多,只在贡院门口放几响。”庞衙内激动的脸都红了,秋闱已经考了第一,离春闱第一还远吗?春闱考第一,殿试妥妥是状元啊!

不行,这话不能说出来,文曲星君不喜欢话多的人,他得继续给小郎祈福才行。

没想到庙里那些大和尚的

符还挺有用,回头春闱考完他再去求一次,求的越多心越诚,钱花的越多越容易被神仙看到,花钱而已,他庞衙内最不缺的就是钱。()

上次求神拜佛没经验,这次他提前打听过了,文殊菩萨管考试,他文殊菩萨和文曲星君一起拜,礼节不礼节的不重要,只要香火钱砸的足够,文殊菩萨和文曲星君一起发力,小郎肯定能一飞冲天。

?想看醉酒花间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小郎放心冲,状元状元状元!

解元算什么,要考就考状元!!

冲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三元!!!

苏景殊赶紧把发疯的庞昱拦下来,低调低调,八字还没一撇,怎么就快进到三元了?

赵颢眼睛亮晶晶,“三元!!!”

赵顼也跟着凑热闹,“宋相公当年就是连中三元,小郎可以回家问问你爹,宋相公当年可风光了。”

除了宋庠宋相公之外,京城还有个冯京冯大人科举是也是三元及第。

庆历八年到庆历九年的秋闱春闱殿试冯大人都是第一名,富弼富相公对他甚是欣赏,先后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

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一时风头无两。

而且冯大人中状元后先外出为官,回京后便直接入职集贤院。

因为富相公这些年一直在京城,他为了避嫌特意自请出京,前几年才以翰林侍读学士被召还京。

韩琦韩相公还曾因为冯大人不经常拜访富相公而为富相公打抱不平,但是富相公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在京城中处处维护,得知韩相公对他不满还特意带他去拜访韩相公。

——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瞧这话说的,多有水平。

不过宋庠宋相公的三元来的就有点微妙了,当年宋相公和他弟弟宋祁同举甲子科进士,礼部奏他弟弟第一宋相公第三,只是当时刘太后执政不欲以弟先兄,于是将宋相公提为第一,而落他弟弟于第十。

正因如此,宋家兄弟二人还有“双状元”之称。

而且刘太后这一改,宋庠宋相公就成解试、省试、殿试都是第一的“连中三元”之人。

因为是连中三元,其他进士考中之后都是出去当县官,宋相公直接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之后又破格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再迁左正言,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做到宰相,说是平步青云丝毫不为过。

宋相公哪哪儿都好,只有一点不好,太宠孩子了,还因为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被包大人弹劾丢了宰相之位,要不是他儿子在后面给他拖后腿,他也不会四处奔波。

小郎加油,争取当也中个三元,名副其实的三元。

苏家二哥三哥都已经考中进士在外做官,省试的时候不会出现弟弟压哥哥一头的尴尬情况,他们小郎要当就当名正言顺的三元。

苏景殊:啊?

苏小郎激动的心情彻底消失,肩负着小伙伴们的厚望,他现在想激动都激

() 动不起来。

赵大郎见状赶紧安慰道,“放宽心放宽心,一切随缘,小郎能在秋闱中考第一名已经很厉害了,春闱的时候再说,不要有压力。”

“就是就是,考第几名都没关系,你看我们连名次都没有不一样很开心?”庞昱跟着安慰,“而且你还小,看看下面那些人,好多都是好几十岁了都没考上,你十几岁就能中解元已经很厉害了,能青史留名的!”

“青史留名,超厉害!”赵二郎眼巴巴的看着他们中最有可能青史留名的人,“小郎,你以后写诗的时候可不可以带上我们的名字。虽然我们不会写诗,但是能出现在你的诗里一样是青史留名。”

庞昱连连点头,“对对对,就和那个汪伦一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我都会背,可见名字出现在诗里也能出名。”

他的要求不高,小郎的诗能和李白差不多就行了。

苏景殊:……

你们在想屁吃。

他的诗只是勉勉强强能当成诗,让他和李白比,怎么不让文曲星君直接下凡替他写诗?

“找我不太行,回头可以找我二哥说说。”苏小郎木着脸回道,“我二哥写的比我好。”

——张怀民,你睡了吗?

不知道他二哥现在有没有认识张怀民。

反正这事儿找他肯定不行。

庞昱不信,他知道苏家老爹和苏家俩哥哥在京城名气很大,但是在他心里他的小伙伴才是最厉害的,他们景哥儿名气不显只是因为年纪小,也没有那么多文章流传出来,要是能流传出来肯定不比苏家老爹和苏家俩哥哥差。

庞衙内鉴定,绝对没问题。

“也不需要多优秀,你看李白那首就很通俗易懂,你模仿着来就行。”

桃花潭水深千尺,对上京师樊楼高万丈。

不及汪伦送我情,对上不及庞昱去烧香。

多工整。

前面再稍微凑上两句,这不就是一首能够名传千古的诗了吗?

苏景殊长出一口气,“衙内,您不参加秋闱真是可惜了。”

这脑袋瓜放在学习上肯定不会差哪儿去。

庞昱摸摸脑袋,“嘿嘿嘿,我爹也说我挺聪明。”

赵顼移开眼神,生怕再看下去会直接笑出声。

孩子聪明,就是不学。

贡院门口唱名结束,考中的士子三三两两去庆祝,没考中的失意落魄再做打算。

秋闱之后不像春闱那样会有朝廷派人接考中的进士们去宴饮,这时候考中还没有让朝廷那么看重的资格,得等到春闱和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厮杀之后才行。

前几名的文章会被张贴出来供人参考学习,苏景殊为了让小伙伴们知道他的诗真的平平,直接带他们去贡院门口看答卷。

策论什么的他说平平是谦虚,诗这个是真不行,他倒是不想谦虚,可是他没有那个本事。

庞昱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来看去怎么

看都挑不出毛病,“这不是很好吗?”

赵大郎无声叹气,让一个连完整的诗都写不出来的家伙来评判好坏,小郎也是被气糊涂了。

几个人闹了一会儿,苏景殊没在贡院门口多待,将榜单从头看到尾,看到他们家青松兄的名字出现在中游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正事儿结束,他还要回家一趟。

庞昱摆摆手让他自己回去,他再研究研究这个诗到底哪里不好。

赵大郎:……

算了,还是他把人带走吧。

“小郎回吧,正好我去找我爹报喜。”

他爹喜欢苏二哥的文章,对小郎也是喜欢的紧,可惜不知道苏家三哥性情如何,回头有机会得仔细看看,他现在对苏家三兄弟都很感兴趣。

苏景殊和小伙伴们告别,然后钻进马车准备回家。

秋闱考完就是春闱,到时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京城,参加秋闱的都是年轻人,参加春闱的却不光是年轻人,还有多年屡试不第的年长者。

去年送两个哥哥参加春闱的时候能看到很多须发尽白的老者,秋闱就看不到那种场面,因为大中祥符年间真宗皇帝下令进士曾至御试皆免取解,只要考中一次,接下来的解试都是免试,直接报名参加春闱就行。

越想越紧张。

小小苏瘫在车厢里,为了他的偶像包袱,接下来几个月要更加努力的卷。

春闱之后还有殿试,殿试啊,算了,还是继续担心春闱比较好。

虽然春闱过关只能被称为贡士而不是进士,但是贡士其实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赐个进士出身,证明这一批学生成了天子门生。

在大宋当读书人就这点好,考中进士就能分配工作,除了难考以外没毛病。

公务员考试嘛,难考很正常,他懂。

科举考试难考才正常,往前头看看,科举制度不那么完善的时候,大部分官职都能靠门荫拖关系,包括状元。

往前头看,好吧,说的就是唐朝。

唐朝的科举还不像本朝那么受重视,各种制度还没发展起来,所以想当官家世依旧很重要,和大宋这种只要考试考的好就一定能当官还有点差距。

虽然大宋冗官问题很大,有些官员可能好多年都没法补到缺,但是不管怎么说好歹是个官。

本朝的读书人地位比唐朝高,从太宗皇帝开始,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能录取五六百人。

据说是因为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之间的小问题,那什么,斧声烛影,咳咳,就是某些不能说的小故事,然后太宗皇帝为了收买人心,所以尤其重视文人。

当然这话听听也就算了,大宋重文轻武不是从太宗皇帝开始的,太祖皇帝在位是就已经定下崇文抑武的国策,小道消息捕风捉影罢了。

唐朝科举平均下来每次只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还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考进士当官的名额那么少,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条走不通的路(),于是很多人就走别的路子⒆()⒆『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比如找关系。

通过举荐来当官的法子现在也有,只是没有唐朝那么明显,推荐当官也不会占正经考试出来的进士的位置。

据说王维第一次春闱的时候没考中,不过他精通音乐,深受唐睿宗之子岐王喜爱,于是再参加春闱之前,岐王让王维挑几首之前写过的好诗和新谱的琵琶曲一起去拜访玉真公主。

就是那个举荐了李白的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非常喜欢王维的诗和琵琶曲,于是向主考官大力推荐王维,加上王维本身才华出众,于是他就成了那年的状元。

虽然这事儿大概率是编出来的,但足以说明这种呈献诗文给达官贵人以求推荐的行为在唐朝很普遍。

不说唐朝,现在也很普遍,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考前给权贵以及文坛巨擎送行卷的读书人。

而且唐朝时除了找关系,还能想办法靠名气来当状元,比如那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早年的陈子昂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于是他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的达官显贵们到他家欣赏音乐。

结果等大家过来参观价值百万钱的胡琴的时候,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把那把胡琴给摔了,然后拿出他的文章诗词给大家欣赏。

陈大佬表示:一把破琴都能引起那么大的关注,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还比不过一把破琴吗?

观众们:……

然后观众们读完他的诗词纷纷赞叹,称他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

自此陈大佬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便一举高中状元。

不过本朝阅卷的时候都没法把人和试卷对应,靠名气和靠关系自然都行不通。

考进士难,考状元更难,忽然感觉像唐朝那样能考名气来换状元也不错。

真能那么操作的话,以他爹的名气肯定能拿个状元,二哥三哥也能争一争状元,不过以宋庠宋相公的经历来看,状元是二哥的可能性更大。

弟弟没法排在哥哥前面,啧,这是什么破规矩?

兄弟俩都是才子也就罢了,要是弟弟特别优秀哥哥学问平平,难道还非得委屈弟弟排在哥哥后面?

这倒霉催的,非逼着不让兄弟俩同场考试是吧?

苏家已经得到消息,只等正主儿回来开始庆祝。

马车停下,苏洵掀开车帘让他的好大儿下来,“景哥儿?想什么呢?”

苏景殊下意识回道,“在想爹什么时候能考个状元。”

他爹有名气,他家也有钱,可惜大宋不是大唐,有钱有名也不能走陈子昂的老路。

太可惜了。

苏洵:……

老苏磨了磨牙,儿子考了秋闱第一名也不妨碍他手痒想揍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