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2 / 2)

说真的,他感觉他现在对朝政的关心完全不像个江湖人,回头官家高低得给他封个官儿,他要求不高,待遇不能比展昭待遇差就行。

展昭:……

行吧,他好猫不和坏老鼠斗。

正好公孙策手里的活儿告一段落,于是很愉快的接受了白五爷的交易。

苏景殊挠挠头,他就这么被抵押出去了?

青天大老爷,您不能光听着不说话啊!

在青天包大人的默许之下,开封府中的非法交易进行的非常顺利。

公孙先生找出西北的舆图,带上纸笔去外间,准备好好给他们上一课。

苏景殊想了想,于是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和炭笔做笔记。

公孙先生都拿出了讲课的架势,他这个当学生的肯定不能让先生讲的不尽兴。

机会难得,他爹从来不会这么教他,只会“啊?这还需要讲?”然后嫌弃他是个笨小孩儿。

哼,能让他请教的老师多的很,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人缘而已,他人缘比老苏还好!

小小苏端端正正坐好,两眼亮晶晶的等着老师开始讲课。

白玉堂:???

那什么,他是不是也要准备纸笔?这么严肃的吗?

白五爷身上没有功名,但也是读过书的人,四书五经不说本本精通,反正出门在外从来没有因为文化水平不够吃亏。

他出师后好多年都没坐这么端正过了,还真有点不习惯。

公孙策挂好舆图,回过头看到两个人端端正正坐在那里颇有些忍俊不禁,“不用那么紧张,就是和你们说说西北的局势而已。”

形式瞬息万变,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就变成了另一种情况。

他不敢说他说的都对,凑活着听一听吧。

大宋武力疲弱不是近些年的问题,而是开国时就留下的顽疾。

盛唐太过耀眼,周边各个部族都沐浴在天可汗的荣光之下,万邦来朝何其辉煌。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朝廷无力掌控周边那些部族,边疆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如此才有唐末五代的乱象。

太祖皇帝建立大宋后逐渐平定各方,只是当时平定的还不够,北方、西北、西南各个地方都处在动乱之中,虽然大宋占据了中原,但是却称不上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宋的朝臣都不觉得他们

的王朝能维持百年,也不敢那么觉得。()

他们觉得大宋可能会步前头那些王朝的后尘,短短几年或者十几年就会消亡。

?醉酒花间的作品《[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昙花一现般的王朝,自然不用在制度上过多上心,没准儿后面就能出个唐太宗那样的天纵之才一统河山,大宋只是后来者的垫脚石,有什么问题都留给后面那位可能出现的开国之君。

但是出乎意料,大宋撑下来了,还一撑就到了现在,如此一来,那些开国时留下来的问题就很要命。

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中原彻底暴露在辽国的铁蹄之下,西北有西夏崛起,大宋同样失去了历代中原王朝都能依赖的天然屏障。

北方的情况暂且不提,他们今天只说西北。

西北有河西走廊,那片土地自汉唐以来就是和西域外族交往的必经之路,即便如今经济上不再繁荣,在边防而言也不能掉以轻心。

河西走廊在大宋的掌控之下,中原应对西北外族入侵时就能从容不迫,可那块地方被外族占据,外族就会对中原产生极大的威胁。

西夏抢走了银、夏、绥、宥等州,大宋和他们就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

党项人人皆兵,骑兵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只要他们占据银、夏、绥、宥各州,之后不管是入侵大宋还是抵抗大宋都占尽优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盘丢出去的轻轻松松,再想打下来难于上青天。

苏景殊唉声叹气,“难于上青天。”

要是能空投物资就好了,只靠人力来运粮草,大宋什么时候才打得起仗?

他前几天还试着去算大宋的军队攻打西夏的最优解,算着算着就算自闭了。

哪儿有什么最优解,所有的解都不行。

游牧民族南下打谷草在士气上就远胜守城的一方,他们不用管输赢,冲进城池村寨抢了就跑,完全不用管被他们抢掠的那些人要怎么活,没有后顾之忧,抢多少都是他们的,士气自然旺盛。

反观大宋,军队战斗力相对弱不说,整体的军队制度就有各种问题。

大宋贯彻落实的是“外虚内实”的军事政策,所有精兵悍将全部收入中央,地方上仅留老弱,且人数不多。

这就导致地方发生叛乱必须要依靠中央朝廷派兵平定,而一旦边关受到入侵,驻守边关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只能依靠朝廷派遣军队前来。

朝廷防备边军拥兵自重,有利有弊,边军无法拥兵自重,同时也无力抵挡外族入侵。

大宋开国那么多年的确没出过武将造反的案例,但是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北方对战契丹屡战屡败,西北对战西夏也是屡战屡败。

武将连该打的仗都打不好,不该打的仗就更没法指望了。

就拿西北军来说,除了那少数几个世代镇守西陲的武将世家,其他都是从京城派过去的。

中央禁军前往西北很麻烦,长途跋涉赶到边地后没法立刻打仗,军队得先修整然后再开始作战,从大后方运送粮草过去也是个问题

() ,因为朝廷为了防止边疆出乱子,根本不给边地留太多粮食。()

中原到西北那么长的补给线,光路上的损耗就算的他想喝墨水自杀。

?想看醉酒花间写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 104 章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打仗的时候由三司调度往边疆运粮,不打仗的时候就凑活着过吧,粮草运送的不及时饿几顿也没关系,反正饿的不是他们。

朝中还重文轻武,一群不懂打仗的文臣远程遥控,十成的战斗力能发挥出来三成都是难得,这仗怎么打?

西夏那边攻打大宋百利而无一害,劫掠大宋城池富了他们的腰包还坑了大宋。

禁军到边疆之后要从收复失地开始打,对面主要是劫掠粮食人口不是占地盘,人家打不过立刻就跑,大宋这边只能吃闷亏。

要不是这些年大宋这边出了几个能打的将领,西夏李元昊又及时的魂归西天,天知道西夏能嚣张成什么程度。

朝中那些文臣也是,想勾心斗角玩谋略可以和辽国西夏一起玩,没法兵不血刃就玩三国鼎立,外交上的制衡筹谋才能显出他们的本事,只窝里斗算什么?

每日一感叹,还好这不是正史,不然他得气死。

公孙策:……

他有预感,等他们景哥儿将来入朝为官,朝中那些主和的大臣将会迎来他们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公孙先生面上不显,点出舆图上绥州的位置,温声讲到,“延、绥边地有山崖高峻,横山连延千里,乃是宋夏之间的天然屏障,而绥州正好在横山东面。”

大宋占据绥州,抵抗西夏的入侵就能游刃有余,而一旦绥州落入西夏手中,那么绥州之后的延州就会最先面临冲击。

当年的三川口之战就是这样,李元昊率领西夏军队从绥州出发进攻金明寨,仅仅三天就杀到了延州城下。

李元昊知道大宋不会轻易放弃延州,于是围点打援以逸待劳,援军来一波他打一波,要不是大宋的将士浴血奋战死守延州,再加上天寒地冻党项人也没法再打仗,同时麟州都教练使折继闵、代州钤辖王仲宝围魏救赵率军攻入西夏境内,延州如今可能已经也归于西夏。

连延州都丢了,党项人打到汴京还远吗?

当年大宋和西夏打了三场大仗,三场皆惨败,也就是那个时候,朝廷意识到绥州的重要性,因而想方设法想要夺回绥州。

朝廷修建青涧城不光是为了保障延州的安全,还为了及时获取绥州的情报,方便对绥州出兵,那不光是负责守卫的城寨,还是延州的前哨城。

白玉堂啧了一声,“要是这样的话,陆大人的想法就更没道理了啊。”

他是延州守帅,绥州在西夏手里的话会对延州造成很大的威胁,种将军收复绥州能解除延州的威胁,还给大宋多了一道天然屏障,他没道理不愿意接手绥州。

青涧城本来就是延州的前哨城,当初建城就是为了夺回绥州,如今种将军不动兵戈拿回绥州,这不是那些文臣最推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吗?

到手的地盘要扔出去已经很过分,公孙先生又说绥州对大宋

() 而言那么重要,那陆大人不愿意接收绥州就不合理了,他别不是西夏派来的奸细吧?

公孙策哭笑不得,“陆大人一心为国,他只是想法和种将军不一样,说句白大侠不爱听的,其实朝中赞同陆大人想法的大臣更多。”

大宋北有辽国西北有西夏,比起时不时犯边侵扰的西夏,绝大部分朝臣都认为北方辽国更应该防范。

即便大宋和辽国已经几十年没开过战,也还是辽国的威胁更大。

绥州在西夏手上,西夏先打的是延州,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上,辽国一旦大军压境就会直接威胁到汴京,孰重孰轻他们分的很清楚。

西北那边求稳,先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让辽国没法直接威胁到汴京,然后再说其他。

苏景殊小声嘟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呗。绥州延州离的太远,打起来也伤不到他们,辽国离的近,打起来可能会真的要了他们的小命儿,肯定保他们自己的命更重要。”

白玉堂手里的笔杆子已经断成两截,“自私自利!假公济私!欺世盗名!全都是伪君子!”

公孙策无奈摇头,解释道,“两位不用担心,种将军收复绥州有官家的授意,不管朝中怎么弹劾,大宋都不会再把绥州让出去。”

拿回绥州,大宋就能以绥州为中心布局横山,然后以此来牵制西夏。

先是牵制西夏,然后就是筹谋出兵灭夏。

别看官家看着温温和和不显山不露水,其实心气儿大着呢,先是西夏,然后是辽国,要不是国库实在撑不住,他甚至想两边齐头并进。

难就难在国库撑不住。

大宋的问题不只有军队疲弱,还有民间那此起彼伏的造反起义,实在分不出精力既稳住朝堂又两边开战。

再者,虽然防范北方辽国很重要,但是别忘了,辽国现在也是自顾不暇。

大宋的火器炸药已经把辽国使臣吓的面如土色,如今是辽国怕大宋和他们开战,而不是大宋害怕辽国突然发兵。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宋这只骆驼比辽国更大,内里再怎么千疮百孔大宋也还是大宋,真要打起来,最先撑不住的肯定不是他们。

所以官家的想法和朝中那些大臣不太一样。

那些人的意思是主要防范北方,西北能稳定不打仗就行,而官家却是北方求稳,在西北利剑出击。

粮草军饷啊?凑一凑总能凑出来的。

微笑.jpg

苏景殊:!!!

白玉堂:!!!

他们是不是听到了点儿不得了的东西?

白五爷难得有些紧张,“公孙先生,这是我能听的事情吗?”!

醉酒花间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

:,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