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1 / 2)

“什么变革?”

朱瞻基为后世人言语间透露出的信息量心中隐隐发颤:为什么对于传统以来一直不被重视的商人,天幕却反其道而行,说要用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

它为什么不认可那些商人转而去从事相对正经的“本业”,反倒可惜他们没有进一步发展“末业”?

天幕分明之前在讲汉朝孝景皇帝的时候,也在大力肯定着他重本抑末的措施啊!

可为什么,为什么到了他们明朝……

它说的变革,是要变革什么呢?

宣德皇帝带着对未知的惶惑与困扰,目光移向底下神色各异的朝臣。

“土壤的改良,种子的选择,技术的改进?”

朱元璋重复着天幕给出的三个例子,出身社会底层的淮右布衣自然不难联想到这些都与农业有关,应该都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

可是令他震撼的是,后世人竟然认为这是商人该去解决的问题?

“怎么可能呢?为什么呢……”

老朱有些艰难地喃喃低语。

这毫无疑问是堪称离经易道的想法,简直颠覆性地,要把朱元璋所有的固有认识打碎。

朱棣倒是结合自己往日见过的那些富商,品味出几分味道来了:“爹,后世人说这些是商业性的问题,不等于是一定要商人去做的啊。”

“商业性,也就是说,是跟商人行商性质差不多的问题。而商人最大的特质就是重利,为了利益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铤而走险也不为过。”

“所以……”他慢慢地理顺自己的思路,感觉随着这一点被后世人点破,脑海中被拓宽了不少的方向。

“这三件事,如果办成了都是有利可图的。而商人为了赚取利益,会努力去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说到底,”他给这件事下了最后的定义,“无非驱之以利。”

朱元璋懂了,老而弥精的洪武皇帝稍一眯眼,眼底闪过一道精光。

“这三件事想要做成,肯定需要不小的财富。”

他笃定地说道:“百姓肯定想要种出更多的粮食,但他们没有那个本钱去办成这些事。”

只有商人,如果有足够的利益在前方诱导他们,为了能够攫取更大的利益,他们将有足够的财富与动力去完成这个想法。

但是嘛——“那咱们又不一定需要商人来主导这件事情。”

父子俩四目相对,明白了对方想到了一起去了:

这什么什么技术的改进,让朝廷来做不行吗?

【经济的话题说到这里,我们来进入军事部分。

军事部分其实讲起来也会很短。因为景泰其实主要就干了一件事,但很诡异地却成为了他所有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被时人称为“虽未能如祖宗之旧,要以救弊举废,振弱为强,斯亦有足观者矣。”

在之后百年的时间里面,虽然屡有废止或者更

改,但到底对明朝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团营制】

于谦的目光一下子显得更为专注起来,而景泰也跟着明悟:这应该是后来,于卿将他的团营训练的举措最终完善成制度了。

于卿果然是他的贤臣能臣啊!

朱祁钰大为感叹。

【团营制的前身,其实是朱棣所设立的京军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以步兵为主,三千营以骑兵居多,而最为人熟知的神机营,就是主打火铳和火炮的武器部队。

他们在具体作战之时相互配合,往往布局严密且形成一股强大阵势,无愧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在明朝前期历史立下了赫赫功劳。

然而,三大营的本身也是存在着弊端的。这份弊端在朱棣、朱瞻基这两个都能亲身上阵的皇帝身上还并不明显,但到了堡宗时期却暴露无遗。

那就是因为分开训练,三大营之间平时接触较少甚至互不相识。军队的调动十分困难,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很生疏,某种意义上甚至都有点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宋味了。】

朱元璋又快被气着了:虽然咱说过继承宋的法统,但这好像并不意味着咱想咱的明朝成为下一个宋朝啊!

他恼火的目光这下是坚定地锁住朱棣了——之前别的事情,大多跟他还没什么直接的关系。老朱就算生气,到底也没真动起手来。

可这三大营就是真真正正从朱棣手上产生的了。

而朱棣此时却没感觉到老爹的迁怒,他满脑子都放在三大营内部的结构上:

神机营?为什么神机营会最出名?

后世人难道觉得火铳火炮这些的武器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吗?

他这边低着头思索,那边朱元璋也不多跟他客气:其实是实在憋了太多的火气了,想压制一下都困难。

“老四!()”

——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问我怎么了?你未来设那三大营的时候,怎么就不多为子孙后代考虑考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