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7 章 十八路诸侯(2 / 2)

【项羽呢?他没有考虑到底江东之地适不适合作为国都,只为遂了自己的心意,他是江东子弟,他就要回到江东。秦朝,秦王宫,都是他所憎恨欲毁灭的人,这辈子他都不可能在这里扎根。如果项羽只是不听劝也就罢了,他偏还杀了那向他进言的人,对,沐猴而冠确实是骂人的话,因言而杀人,项羽就没有考虑过世间人但闻他的做法,会有多少人因此对他失望?又有多少人为之心寒?】

【啊,对,他压根不在意,他从来不认为人心重要,否则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自己好好的名声挥霍得人心背离。项羽不管许多,眼看事情办得差不多了,项羽分封诸侯了。项羽奉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为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巿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共十八个诸侯王。】

【十八路诸侯,瞧着好像挺不错,但这样的分封却为项羽后面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可以说十八路诸侯的分封方案中夹杂着许多项羽主观感情的因素,方案公布后他自己也并没有彻底实施的打算,处置中显示出过多的主观随意性,自己破坏方案。一个人连自己制定的方案都做不到遵守,谁又还会把这些方案当回事?规则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约束别人,也是为约束自身。所谓以身作则,就是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可叹项羽以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天下人都该听他的,无论他做得对或者错,不该有人置喙。项羽的操作在我们现在看来那叫双标,而且相当的儿戏不讲道义。比如,他分明不喜于楚怀王定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毕竟第一个进入的人是刘邦。可是他又不敢明明白白的表露出来,反而把巴、蜀、汉中妄指为关中,封给刘邦,企图偷梁换柱。然天下人谁傻了?一眼就看出其中的诳骗。这事项羽也没有蠢到底,可能他还想弄个背锅的,所以这事他不就去寻着当初定下约定的楚怀王熊心了。如果由楚怀王亲自开口说出这事巴、蜀、汉中之地为关中,那他不就可以完全丢锅了?】

【然而有些事史书上没有记载,结果却也表明了人的意愿。被尊为义帝的熊心被贬徙去郴县,不久熊心被杀害于途中。虽然熊心一开

() 始就是傀儡的存在,目的在于聚拢人心,他本身并没有实权,但既然这个招牌竖起来了,总不好用完就扔。熊心之死,多指于项羽所为,观项羽的行事,真有可能是他干的。一言不合,不遂他意,项羽就能把人杀了,天下人对项羽难免越发失望。】

秦始皇听到这儿没能忍住了,他大秦竟然亡于一个莽夫的手里?

所以胡亥到底是有多作死才能让这样的人杀入咸阳城,把秦王宫都给烧了?

亏得胡亥已经被秦始皇处死,否则不定要怎么被秦始皇对付。

刘邦摇摇头道:“大好的局势,都是项羽自己败掉的,若没有他自己作死,这天下没有我的份儿。”

实话,刘邦既没有项羽的出身,也没有项羽的万夫莫敌的勇气,更没有项羽众将归附的气势,无奈项羽就是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局势作没了。那些闻项羽之名而奔来的人,有多少都伤心难过的离开了?

【再说这分封诸侯本就是利益的分配,十八路诸侯分下来,不能说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必须也得大部分都满意吧。偏项羽不是的,他喊着以军功分配土地的口号,又把是否随从入关作为衡量军功的基本尺度。这点本就透着极度的不公平。仗打下来,怎么可能人人都跟着一道入关中,难道各地打下的地盘不需要人看着,不必人守卫巩固了?况且,这并不是他一开始就表明的规则,而是在分封时才定的,换成谁能服了?真想问问项羽到底怎么想的?】

别问,问就是项羽企图向天下昭示他的强大,万事万物的规矩都由他来定,不服的来呗,干!

【谁都不服,你要是能够跟人好好的商量,封不成王,用别的办法补偿也不是不可以,偏项羽定下后,根本不跟人商量,直接就拍板。独断专行,一言堂,说的就是项羽。不商不量就想自己把事儿给定了,更是极不公平的封赏,不满的人肯定得闹事。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不到三个月,陈馀与田荣串通联络,起兵反叛。这两位,田荣是齐相,陈馀为赵将,他们未被封王,但他们自认在反秦斗争中有很大的功劳,因而对分封之事满腹怨气,陈馀曾对人说:“张耳与我功劳相当,现在张耳封王,我只为侯,项羽太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