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那是当然】...)(1 / 2)

盛唐小女官 春溪笛晓 7065 字 2023-08-16

张镐的到来只是刚开始而已,转眼到了天宝三载,一年的春闱考完,考出了不少青年俊彦。</p>

其中一个叫岑参的,也不过是二十出头,他得了进士出身,便受同族叔父之邀到了蓝田县。</p>

他这位同族叔父不是旁人,正是与李白相交甚欢的岑勋。</p>

岑勋去年年底受三娘邀请过来小住,来了就没让走了,拉着人帮忙修县志以及讲课。</p>

想到自己一不小心痛失自由身,岑勋便把主意打到岑参这个后辈身上,这鲜出炉的进士不得拉出来溜溜吗?</p>

正好科进士有三年守选期,说明这三年他都没啥事干,除了探亲访之外都可以来干活!</p>

岑勋成功把岑参拉了过来,给了三娘极大地启发,开始给自己的同年们广发英雄帖:最近有啥事干?没啥事干来蓝田县玩啊!</p>

至于来了以后能不能走,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p>

三娘没高兴多久,便知晓贺知章开春终于成功辞官,自请回老家去。他还跟李隆基申请要修个道观,说是叫千秋观,一桩桩一件件都安排得极其妥当。</p>

贺知章走的时候,李隆基挺舍不得,在兴庆宫亲自设宴相送。</p>

等走到蓝田县,贺知章和三娘她们喝了几杯酒。</p>

三娘很是不舍,一路送贺知章到蓝田关。</p>

这有名的“蓝关”在她眼里都多了几分愁绪。</p>

贺知章性格洒脱,即便到了离别时候仍是朗笑着说道:“不用送了,等我到了家中便给你们写信。”</p>

三娘只得站在蓝田关下着贺知章一行人远去。</p>

十五岁的年纪本还不应知晓别离的滋味,这一刻她却很清楚贺知章这一去再也不会回长安来,而她兴许也没有机会前往会稽郡望贺知章。</p>

长安归江南,走水路还是挺快的,贺知章一路走走停停,竟是赶上了故里的春天。可惜他离乡五十多年,昔日邻里大多都已不在人世,只有几个小孩好奇地探出脑袋来大,有胆大的还笑嘻嘻地问他是从哪儿来的。</p>

他着满目春光,心情出奇地好,诗兴也随之高昂起来了,当场提写了两首诗,题为《回乡偶》。</p>

故乡人民风淳朴,擅诗的人少,贺知章便乘兴把《回乡偶》誊抄了许多份,给远在长安的人们寄了过去,让故们也体会一下自己归乡的感慨。</p>

说起来也是稀奇,他的故里明明在这里,他的故却大多都在长安。</p>

大抵是因为世上背井离乡的人多不胜数,而长安又是他们最为向往的去处。</p>

三娘收到贺知章的《回乡偶》时,已经迎来自己在蓝田县度过的第二个夏天了。</p>

读到贺知章写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娘只觉这果然是贺知章写的诗,分明没什么奇词异句,读来却叫人久久难以忘怀。</p>

三娘二话不说替贺知章把《回乡偶》投稿给《两京文选》。</p>

如今《两京文选》仍由东宫负责刊出,按李隆基的意思就是“子承父志”。其实《两京文选》本就是由李俨他们建议故太子李瑛弄的,如今倒算是物归原主。</p>

李泌近来在东宫做事,一期的《两京文选》刊出时他也第一时间拿到了。</p>

他自然也读到了贺知章的诗。</p>

李俨与他聊起来时,李泌说道:“凭着这两首《回乡偶》,后世定然会记得贺监。”</p>

李隆基如今也是读《两京文选》的人,时不时还因为上头的文章问起作者其人,以至于连李林甫偶尔也会读上几篇文章。</p>

免得接不上李隆基的问话。</p>

比如此时此刻,李隆基就和李林甫聊起了贺知章的诗。</p>

贺知章都致仕了,李林甫自然只会夸他好。</p>

他也确实觉得贺知章这诗写得挺好,至少连他都能读懂,而且读完后还觉得余韵悠长,可见贺知章写诗确实有一手!</p>

李林甫夸起人来那是一套一套的,听得李隆基顿觉自己慧眼识人,这么多年一直都待贺知章十分优待。</p>

相比于贺知章的功成身退,李白在长安的处境却并不怎么好。</p>

送走了贺知章,他在长安说得上话的人越发少了,他自恃是天子近臣,和李隆基说话从不避忌,得罪了不少人。</p>

常年在御前伺候的高力士更是把他各种狂妄话都听了进去,对他很是不满,便拿着李白为杨玉环写的《清平调》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妆”说事:你他把你比作赵飞燕,分明是轻贱你啊!</p>

赵飞燕的下场可不太好,最后被废为庶人并自杀。</p>

人家文人都是夸班婕妤的,哪有夸赵飞燕的?大多可都是骂赵飞燕是祸水!</p>

文章这种东西,解读的角度是很多的。经过高力士这么一分析,杨玉环对李白也生出几分埋怨来,每次李隆基生出想给李白授官的想法,她便想办法拦着。</p>

加上李白为人太过张扬,在前朝也没多少情真意切的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