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第 157 章(2 / 2)

朝廷不是不让他们经商,而是不能让他们肆无忌惮的哄抬物价囤货居奇。

东南这边和江南不太一样,等海关衙门还是运行,到时少不了和商贾打交道。

广东、福建一带的木材、烟叶、纸张、染料、花果、点心乃至南洋特产在江南很受欢迎,江南的棉花、棉布、生丝、丝绸等物件儿也是广东、福建一带必不可少的大宗货物。

江南多园林,沿河沿江一带还有堤坝要修,需要用到木材的地方极多,但是他们本地并不适合种那么多树,所以只能从附近的福建等地采买。

福建产杉木,浙江产松板,那边专门有做木材生意的商号。他之前特意打听过,木植总所在福建南台镇,木号有专门的人去收木材,他们把木材运到南台,到官府缴了税然后再运到浙江乍浦镇。乍浦的木商逐号请人坐庄,江南的商人只需要到那里去置办货物就行。

不愧是脑子活络的商人,这般省时又省力,的确比奔波各地货比三家强。

除了木材之外,还有靛青、苏木、糖等各种各样的东西。

江南的丝绸天下闻名,靛青、苏木都是染料,依旧需要从东南来采买,苏木主要出自广东,靛青主要出自福建,上杭商帮、汀州商帮主要经营的就是那些。

江南的刻书印书、加工笺纸工艺很厉害,但是和前面那几样差不多,原材料同样得从东南福建采买。

先前耿精忠作乱,福建的商人不敢出门,那一段时间江南的纸价骤涨,江南的纸价一涨,其他地方的纸价立刻也跟着上来,整个大清的读书人都叫苦不迭。

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大手大脚买笔墨纸砚,绝大部分都是一家人省吃俭用供应一个人读书,但凡有点廉耻心他们都不会大手大脚的花钱。

很难说耿精忠最后人人喊打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反正南边藩王叛乱平定之后,骤涨的纸价慢慢恢复正常,读书人痛骂三藩的文章加起来能堆满一座大别院。

是的,不只耿精忠自己,其他藩王连被带着一起挨骂。

那会儿不只纸价上涨,糖的价格也居高不下,江南尚食甜,点心果饯之类的都要用糖,甚至染丝上色也要用糖,可是他们本地不产糖,怎么办呢,依旧是去其他地方采买。

隆禧听的眉头直皱,怎么什么东西都要从其他地方采买,万一遇到点意外,那边岂不是什么都要涨价,“江南的商人是不是整天提心吊胆,这日子过的也太惨了?”

“他们不惨,惨的是正常过日子的百姓。”小曹同学在这件事上很有发言权,抹了把脸还是控诉那些大商人不干人事。

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爹到江南,是非常典型的爱吃甜的江南人,江南的糖主要从广东、福建运过去,基本就是乌糖、砂糖和白糖三种。

耿精忠造反的时候,江西商道被堵,糖价涨的比纸价还过分,整个江南的百姓出门买菜都骂骂咧咧。

读书人不一定每家都有,糖却是每家都要吃的,江南九成的糖都是经过江西运过来,那边商道一断,江南立刻就有好多百姓吃不起糖。

这能忍?

肯定忍不了啊!

可是忍不了也没办法,那边在打仗,商道不是说通就能通的,只能眼睁睁看着糖的价格一天比一天高,最后愤而戒掉甜食。

甜食是那么好戒的吗?

啊?!

是那么好戒的吗?!

小曹同学疯狂输出,想起那段时间就生气。

大概就像吃盐一样,本来每天一点,买一次能吃很久,忽然盐价上涨,本来能买半年的盐巴只剩下半个月的量,这谁受得了?

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只要东西足够少,价钱再高也有人抢,那些商人才不管普通人能不能吃得起,他们只在乎他们能赚多少银子。

隆禧听的目瞪口呆,“连你家都吃不起?涨价涨的那么厉害?”

“那倒没有。”曹寅揉揉脸平复心情,他爹在织造府当差,要是连他家都过的艰难,江南还不得遍地饿殍,“之前有几个朋友家境不是很好,一来二去也知道些情况。”

老徐大人乐呵呵听他们说,最后才摸摸胡子说了一句,“所以才需要朝廷去管啊。”

隆禧扭头去看曹寅。

“这事儿不归我爹管。”曹寅耸耸肩,忽然想起了什么,一拍脑袋问道,“徐大人当时是不是在两淮巡查盐政来着?”

巡视两淮盐政,管的却不只有盐政,连带着周边的河道漕运商贾往来都要过问,所到之处是个官都得绷紧神经,生怕被揪住小辫子报到御前。

最后是什么情况也不用他多说,老徐大人太会得罪人,巡视盐政巡视盐政,流程走了不到一半就被紧急召回京城,然后他就成了太常寺少卿。

额,听上去好像不太妙。

徐大人的心情没有受到影响,甚至还能给他们补充点细节,“子清记性不错。”

他当时的确接了个巡视盐政的活儿,南方藩王作乱,扰乱的不只福建、广东一带,除了战乱的地方之外,江南受到的影响最大。

海运不通的时候,江南和东南之间的交易往来多经过浙东、江西、安徽三地的商道,现在海运、漕运齐头并进,两边的联系只会更加密切。

江南之所以富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方北方很多货物都从那边转运,等到海上贸易走上正轨,西洋、南洋的货物从沿海一带转运,到时候东南沿海和江南哪个才是大清最富庶的地方还不一定。

各地都有商帮,虽然他们办事儿喜欢拿钱砸,但是不能否认,商人联合起来也是股不小的力量。

正因如此,那些商帮团结起来操控物价,很多时候连朝廷都拿他们没办法。

老徐大人很清楚不是朝廷拿商人没办法,而是地方官和商贾之间利益牵扯太多,官员和商人沆瀣一气,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才怪。

每个商帮在官场上都有后台,他们每年花的那么多银子不会打水漂,官商的关系复杂的很,不然他也不会事情没办完就被紧急召回京城。

广东、福建的糖不只供应江南,北方数省所需食糖都是那边出产,广东糖主要产自潮州府,其中揭阳、海阳、潮阳、澄海县为最。福建糖主要产自泉州、漳州、台湾、福州等府,可以说是“下吴越如流水”。

除潮州府外,僻处海中的琼州府也盛产食糖。

那边的大商在三四月刮南风的时候出海,每年的货船成百上千,场面壮观的很。

可惜那些都是前朝的记载,后来迁海令一下,生意几乎全停了,大批商船临港靠岸的场面再没有出现过。

当年的辉煌离现在还不算远,几十年的时间而已,那些商人可都想着恢复祖上的荣光,再一次“泛海鬻吴越间”,开海禁的政令还没下来,他们就已经听到风声买船准备出海了。

当然,买船之前肯定要打听好消息,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敢在风口上出风头的要么是愣头青,要么是朝廷有关系。

隆禧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所以您这是换了策略,要带着小曹打入敌人内部,润物细无声式的瓦解他们,对不对?”

“我觉得不太行。”曹寅偷偷瞟了徐旭龄一眼,不着痕迹的换了个姿势随时准备往外跑,“徐大人的为人天下皆知,一亮相别人就知道这是个清正无私的好官,想打入敌人内部怕是有点难。”

老徐大人:……

不气不气,深呼吸,不生气。

年轻人跳脱点很正常,谁还没年轻的时候。

曹完璧!!

看你教出来的好儿子!!!

作者有话要说:曹玺:为什么只说我?

康熙:盯——